
如果你自己寫了自傳或回憶錄,感覺不滿意,需要職業(yè)傳記作者幫助看稿、改稿潤色,不妨和開寫傳記交流。我在廣西北海,不管你在河南,還是海南;浙江還是廣東,我都可以為你的回憶錄“把脈問診”,一起理順、提升你的回憶錄品質(zhì)。
商人回憶錄和企業(yè)家傳記類似,要展現(xiàn)主人公做人、做事、做生意的邏輯,反映主人公的個人特質(zhì)。作為企業(yè)家傳記寫稿作家,或者回憶錄寫手,我在撰寫企業(yè)家傳記的時候會把握一個原則:能講故事,就不要講道理。但這一條很難,主要是企業(yè)家提供的資料可能有限,講不成故事只有講道理,這非常乏味,但難以避免。
在開寫傳記的回憶錄客戶案例中,講物質(zhì)短缺年代“吃”的記憶為數(shù)不少。這一節(jié)內(nèi)容,主人公講述了困難年代家里“吃”的故事。講了“煎麥粑”“殺年豬”,和岳母招待娘家朋友住自己家里,讓他們吃肉,自己家吃咸菜的故事。
從我這個回憶錄作者看來,這部分內(nèi)容要擴展,多講幾件和“吃”有關的故事。
“煎麥粑”要多解釋一下,不是當?shù)氐淖x者可能不明白這是什么食物;哪一年開始殺年豬的要講講,因為這需要和時代對應起來。
名人是世界的中心,名人往往能改變世界,而小人物,一個農(nóng)村人的命運只有被時代裹挾。這也是這本幾萬字回憶錄的通病:幾乎在真空中講述。
還有一個問題:母親的形象太單薄,從頭到尾像路人甲,這是不應該的。
整本回憶錄的通病之一就是,從頭到尾一個人自說自話,這不是一個人回憶過去的好辦法。塑造一個人的性格,反映一個人的個人特質(zhì)(比如主人公的個人品質(zhì)、性格特點、生意天賦),有一個很好的辦法:講述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和互動,如母子關系、父子關系、夫妻關系、朋友關系等。這樣,主人公的形象、特質(zhì)就會鮮活起來。
所以要補充的資料還要很多(不分段落,不分標點是通病)。
在那個時候一家一年好的,能吃十斤豬油就不錯了,甚至一兩個月才能吃到一次肉,就只能吃肥肉不得吃瘦肉,因為肥肉的油比較多吃了要多管一段時間。炒菜的時候就只能用鍋鏟的尖尖勾一點點油,在煎麥粑的時候就放一點點油,用麥草梗在鍋里面擦一下,使其麥粑不粑鍋就行,那鍋底底下面就有一點點油,那一塊麥粑煎起就是黃艷艷的,要好吃一點,我們就把這塊好吃的留給兒子吃,在當時我們家都是在我們生產(chǎn)隊比較節(jié)約的,我家共七口人一晚上只有二兩面,這二兩面如何吃呢,我爸媽就切一些洋芋片煮到鍋里面就把這二三兩面放在里面煮,就共一家七口人過一晚上,后來一年比一年生活條件有所上升,每家每戶可以殺年豬了,如果家里面要吃一頭年豬,就要向國家交一頭,如果家里面只喂了一頭豬的殺了這頭豬就要向國家交半邊才能殺,我家從沒有吃過半邊,全都是上一吃一,在這時候我們家的生活條件比其他家的生活條件要好一點點,那么人情客往就要多一些,特別是我岳母他們生產(chǎn)隊的朋友,他們經(jīng)常到梁平來賣菜,每天晚上就要到我們家來住,第二天才到街上去賣菜,晚上我們就要招待他們的生活,還要煮肉他們吃,我媽就比較節(jié)約,就只煮那么一點點,就讓客人吃,自己就吃點油咸菜,他們回去就說我們家很客氣,來的人越來越多。